2017.03陶朱隱園建築界最高榮耀 獲地產、設計界奧斯卡雙料大獎
陶朱隱園於2016年中獲得英國國際地產大獎(地產界奧斯卡)最高榮耀-高樓層建築設計五星級奬,2017年3月再奪得德國iF設計(設計界奧斯卡)建築住宅類設計獎,是台灣建築史上第一次,也是住宅項目唯一的雙料大獎。




網站連結:
德國iF設計(設計界奧斯卡)建築住宅類設計獎2017.01大樓會「吃碳」,台「陶朱隱園」建築師上CNN

「陶朱隱園」即將於2017年9月落成。翻攝CNN
2017年01月05日19:43 蘋果即時新聞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今天以「在東方冉冉上升的旋轉吸碳大樓」為題,介紹預計今年9月在台北落成的「陶朱隱園」,以及大樓設計者、法國知名生態建築師卡立堡 (Vincent Callebaut)。卡立堡表示,他的最大野心是希望創造一個可節能、吸碳的文明社會來對抗全球暖化。
「陶朱隱園」的理念取自於春秋時代范蠡(陶朱公)。范蠡是當代儒商典範,棄政從商、濟世救民進以回饋社會,有一代商祖的歷史定位。在2500年後的今日,打造這棟豪宅的企業希望延續「陶朱公」的濟世精神,以「陶朱隱園」作為精神標的。卡立堡對CNN記者說:「我希望給人類更好的明天。」
CNN報導,陶朱隱園的住宅區外將有2萬3千棵樹木和灌木叢,具「綠化環境」的基本意念。總體建築有21層,設計採用自然採光與通風的構想來建造,以減少能源消耗,並有雨水回收系統和屋頂太陽能板。「我將它比喻為城市中的森林,外觀是以DNA的片段為模型,從底部到頂部扭轉90度的雙螺旋大樓。」卡立堡說:陶朱隱園從設計理念到外觀展現,是東西方技術與文化的完美融合,DNA雙螺旋結構也表示了生命之源與和諧的象徵,最後可以達到生態平衡的終極目標。
卡立堡說,按計劃,這棟綠色建築每年可吸收約130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27輛汽車的每年排放量。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資料,台灣在2014年排放超過2.5億公噸的二氧化碳,這是相當可觀的數字。卡立堡說,「希望這一小步(陶朱隱園),能夠成為對抗全球暖化的『一大步』。」卡立堡表示,這樣的建築是延續性生態建築的先驅概念,目標也在於減少居民的生態足跡。
這些年來,卡立堡已有多項生態設計建築落成,從可淨化歐洲河道的空中花園,到由海洋垃圾所建成的水下摩天大樓,都出自於卡立堡之手。目前,他計畫在美國紐約市建造一個132層樓高的城市農場,以及在法國巴黎市進行一項雄心勃勃的計畫,希望在2050年前,將巴黎塑造成綠色智能城市。「我們設計的核心是試圖解決目前對人類和生態平衡所造成的威脅。」卡立堡說道。
卡立堡跟記者說:「到2050年,地球上將有超過900萬人口,而有8成的人類都居住在大都市,我們現在就該採取行動來面對氣候變遷,承擔生態平衡的責任,是將新的生活型態融入我們的城市的時候了。這不是趨勢,而是必要!」
CNN記者最後詢問卡立堡,希望人們從他的理念中學到什麼?卡立堡表示,希望人們突破對建築物的「框架」,捨棄老舊建築。「我明白社會的發展與演進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但我們仍要一步一步進行。」卡立堡說,他希望人們可以知道,地球目前正處於逐漸衰落的狀態。人類必須了解,減少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是可以做到的,「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的『自然之母』」。(周榆鈞/綜合外電報導)
2016.12陶朱隱園客戶來函回覆
「陶朱隱園」於2016/11/16上樑典禮,這次盛會出席人數來自大中華圈以及美、法、日、韓、德、比等各國共500多位貴賓及代表,也非常感謝全球媒體的大幅報導,在此銘謝各位出席嘉賓與媒體。
由於後續多方來電諮詢關於「陶朱隱園」何時開盤及銷售事宜,電話及來函詢問者眾多,特別在此公開統一回覆「陶朱隱園」之關注內容。
Q1:「陶朱隱園」命名由來?
春秋末越國大夫范蠡,是春秋末年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及經濟家,功成身退後,以陶為「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遂在此定居經商,人稱陶朱公,「定陶」之名緣此而得。為協助勾踐打敗吳王,忍辱負重、運籌帷幄,說服西施侍奉吳王夫差,終於排除萬難,幫越國復國併滅吳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其後雖傾大權於一身,仍急流勇退,拯救身處險境的西施,遠赴他國。爾後經商致富,仍不忘發揮儒商精神,善盡社會責任,三次散金救助饑荒人民,博得「大隱於陶邑,仍能決策千里」有情有義之聲望,有「千秋商祖」美譽。
Q2:請問參觀方式?購買方式?
「陶朱隱園」獲得CNN評選為2016年全球九大城市新地標,且是唯一的住宅地標;因為如此,更顯得稀少珍貴。目前市場上受到高度的關注及詢問度,不乏許多全球企業家及其代理人,均主動聯繫欲賞屋購屋。為幫住戶嚴選好的鄰居,經過評鑑機制後,將會為貴賓安排專人服務。貴賓服務專線:+886-2-87876406
Q3:何時完工?
2017年第四季完工。
Q4:請問售價為何?
「陶朱隱園」是藝術建築,增值觀念不同於一般高端住宅,不以單價計算,是以成套銷售。
Q5:高層種樹的安全評估?
整棟建築物計有23,000棵喬灌木,本案特別禮聘日本專業樹木醫,以植物適地適木之特性,選擇不同種類合適的樹種。並考慮到台灣常會受到颱風侵襲,曾多次遠赴國外進行風雨試驗,藉由品質的把關確保建築物的安全無虞。
Q6:陶朱隱園的基本資料?
地下4層地上21層,每層2戶,共40戶
每戶權狀面積約955平方公尺
每戶有167平方公尺的花園大院(露台+花台+陽台)
Q7:陶朱隱園的使命?
為了落實現代版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對全球重申以下理念:
一個使命:
落實吸碳文明抗暖
二個期許:
延長高樓住宅壽命
普及吸碳森林住宅
三個呼籲:
免除綠化住宅稅賦
購屋貸款年限延長
吸碳文明列入課綱
以中、英、日、韓、法、西等六種語言,發動「吸碳宣言」網路連署,向全球發表。
Q8:吸碳文明的宗旨?
「吸碳一小步,抗暖一大步」
何謂吸碳一小步:
- 延長住宅壽命:「陶朱隱園」以超過2,500年的地震回歸期計算結構的抗震係數,來做到阻隔地震力所造成的震動與破壞,68根基樁入岩盤,48組EPS隔震系統可抗7級震度(相當於大陸9級)
- 節能減碳:設計上比一般RC建築節能率達43%、減碳量高達34%(以一般RC建築使用年限60年為計算基礎)。
- 創造垂直森林建築:種植約23,000棵喬、灌木創造吸碳功能。
陶朱隱園所有環節的努力,總成本高達新台幣400億,花了二倍工期三倍造價,所創造的每年吸碳量也僅達130噸,這就是吸碳一小步。
何謂抗暖一大步:(推動方案)
- 倡導全球建築綠化:推行全世界高層建築每一層樓都能種大樹。
- 垂直森林建築普及:規劃兩種大眾化、建材低成本住宅設計案,提供年青人能購買得起的垂直森林建築,供全球建築界參考。
- 建立全民吸碳文明:全球政府同步推動學校教育及全民教育,從學童基礎教育、家居生活作起,在生活中習慣吸碳文明,長大後進入社會各階層領域,能竭盡所能的推動吸碳及節能減碳。
- 致力生物科技技術:致力研發各生物科技引出更多的吸碳、固碳技術。
- 努力發展綠色GDP:在全球經濟低迷的環境下,推動商業地產及各種建材的產業鏈,發展綠色GDP,帶動最大量的就業人口。
- 爭取政府獎勵措施:各國政府的獎勵措施,如提供放寬貸款年限五十年至一百年;給垂直森林建築的購屋者二十年免房產稅等等。
綜合所有推動方案,才能達到節能減碳的終極目標,早日讓地球降溫,這就是抗暖的一大步。
2016.11陶朱隱園上樑 發表吸碳宣言
蔡惠芳╱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6年11月17日
工商時報【蔡惠芳╱台北報導】
全球首見的旋轉型藝術吸碳森林建築「陶朱隱園」,昨(16)日正式舉辦上樑典禮暨吸碳抗暖護地球宣言發布聯署活動,向全球發表「吸碳宣言」,宣示「吸碳一小步,抗暖一大步」。威京總部集團主席沈慶京特別提出3點呼籲:免除綠化住宅稅賦、購屋貸款年限延長最高100年、吸碳文明列入課綱,培養小朋友抗暖化的觀念和行動力,也讓年輕人更買得起優質的綠色住宅。
由亞太工商聯攜手中華工程打造的旋轉垂直藝術森林建築「陶朱隱園」,昨天早上正式上樑,國內外貴賓冠蓋雲集,包括紅牛集團董事局主席嚴彬、河南丹尼斯百貨總裁「河南王」王任生、厚朴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方風雷、東方匯富投資控制公司董事長闞治東、中華民國工總理事長許勝雄、前經濟部長林義夫、前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前經濟部長張家祝、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吳寶田、太平洋建設集團總裁章民強、日本熊谷組社長樋口靖、台新銀行總經理鍾隆毓等,來自大中華圈和美、法、日、韓、西、比等各國共500多位,充份展現出「威京小沈」深厚的人脈地圖。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董事長簡又新和許勝雄、吳寶田、嚴彬、沈世宏等人士齊聲呼籲政府,應提出具體誘因和政策,如拉長貸款年限、減免房地稅,來推動吸碳綠色建築。
沈慶京和其長子中華工程董事長特助暨揚州京華城中城副董事長沈輝庭共同宣示「吸碳宣言」,並發動網路連署,以中、英、日、韓、法、西等六國語言,向全球發表。
(連署網址: http://petition.tao-zhu.com.tw/)
沈慶京表示,「陶朱隱園」因許多特殊的節能、吸碳和耐震設計而榮獲CNN評選為2016年最令人期待的9座新城市地標。沈慶京也宣示,一個使命:落實吸碳文明抗暖;兩個期許:延長高樓住宅壽命、普及吸碳森林住宅;以及三個呼籲:免除綠化住宅 20 年的持有稅賦、購屋貸款年限延長、吸碳文明列入課綱。
沈輝庭表示,「陶朱隱園」在極端氣候變遷情況日益惡化之際,期許以一棟建築為台灣發聲,藉此次活動呼籲政府能以各種政策,獎勵全民共同打造吸碳文明,對於「吸碳垂直森林建築」給予容積獎勵,鼓勵更多產業朝綠能建築規劃。




2016.07「陶朱隱園」導入日本女樹木醫先進取菌土改技術
座落於台北市信義區的「陶朱隱園」,是台灣首座規劃種植約23,000棵喬木與灌木的森林建築,除強大的建築與工程團隊外,更導入專業的景觀綠化專家,克服因種樹而產生的諸多挑戰。「陶朱隱園」的樹木植栽預計在2017年陸續移入,然而該建案的開發商中華工程早在2015年就聘請旅日多年,且在日本拿到的樹木醫執照的詹鳳春博士,擔任「陶朱隱園」的植栽顧問。詹鳳春為「陶朱隱園」導入日本專業綠化知識,不論是移植前的前置工作(如植穴環境準備、樹種選擇、樹木配置等)、移植技術、移植後的養護,都將進行專業性指導,力求「陶朱隱園」成為世界森林建築標竿。
「陶朱隱園」力求恢復地球森林 追求歷代傳家
海外、在地團隊協力 拉高綠化標準 讓樹健康長存
「陶朱隱園」為中華工程與亞太工商聯合作開發,中華工程董事長特助沈輝庭表示,「陶朱隱園」要栽種上萬棵樹木植栽並非易事,但當初起造「陶朱隱園」就是希望吸碳、抗暖化,繼而恢復地球森林,再者,「陶朱隱園」是追求歷代傳家的建築,連帶要求所種樹木可以健康長存,不只希望實現森林建築保育樹木,在都市中再造森林的初心,同時也希望讓住戶家中的樹可以代代相傳,所以從移植前的選樹、植栽配置、土壤改良等事前準備,就開始採高標準要求。
沈輝庭進一步說明,「陶朱隱園」在建築、工程、設計等許多面向,都是由海外團隊與在地團隊共同合作,務求海外的新穎觀念與在地專業團隊可互相銜接,以達到「陶朱隱園」各方面的高標要求,在綠化景觀上亦不例外,即便2017年才開始陸續移植樹木,但在2015年即聘請日本樹木醫詹鳳春博士加入「陶朱隱園」的景觀團隊。
台灣女兒 日本樹木醫 陶朱隱園景觀顧問詹鳳春
導入日本先進技術 樹木移植前二年進行專業規劃 提高樹木存活率
詹鳳春在日本多年,是台灣唯一女性在日本取得樹木醫執照者,且其在東京大學求學時,其指導教授不但是日本樹木病害學之權威,同時也是日本樹木醫制度的推動者,而現在詹鳳春不但幫台灣成就「陶朱隱園」這世界頂級森林建築,同時也為協助推動台灣的樹木醫學相關專業,並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協力,將日本 樹木醫書籍導入台灣,以求培養更多台灣的樹木醫學人才。中華工程聘詹鳳春加入「陶朱隱園」景觀團隊,主要是希望引進專業的綠化技術,讓「陶朱隱園」成為台灣甚至是世界的森林建築的頂級標竿。
以詹鳳春此次回台為例,就是因為台北盆地的黏土層不利於大樹生長,所以特率日本專業團隊,包含土壤基盤改良師、修剪技術師、自然再生師等,到中華工程所屬的威京總部集團在陽明山的私有林地,挖取土壤尋找優良的土壤菌種,帶回日本實驗室觀測並培育土中的共生菌,以日本領先台灣的土壤改良技術,創造「陶朱隱園」樹木良好的生長環境並提高樹木的存活率。
適地適木 融合建築、美學與文化等多面向思維
「陶朱隱園」種樹三部曲 打造樹、環境、人的正向氣場
詹鳳春表示,「陶朱隱園」植栽最大原則是「適地適木」,讓樹木與環境可以互相搭配,所以規劃時必須同步考量建築結構、植物生理生態學等面向,比如以輕量土配合改良土以符合樓層載重,同時亦給予樹根足夠的覆土深度,此外亦需掌握自然條件中的氣候、土壤、光、濕度、風,進行微氣候模擬,同時納入樹種生理特性(如喜陰面或喜陽面、是否耐風、生長速度快慢等)的考量,且不可忽略植物組成的高低、疏密、花與葉的顏色等植栽環境與美學思考,才能給予樹種以及配置上的建議,委實結合建築、植物學、美學等不同面向思惟。
「陶朱隱園」使用的樹種雖還在規劃中,但背後多有文化思考,如蘭嶼羅漢松,有長壽、開寶招財的寓意;桂花,不但散發清雅的香氣,且「桂」與「貴」同音,蘊藏富貴之意;黃連木又稱「楷木」,相傳曲阜孔廟中的孔子像,為子貢親手種植的楷木所雕,所以又稱「孔樹」,常見於歷代文人雅士宅內;象牙樹則屬黑檀木之一,除珍貴稀少外,亦象徵財富。
詹鳳春解釋,除了瞭解樹木移植前的健康狀況外,移植進行中的植穴環境、土壤的構成、現場的排水改善,以及移植後的維養,都會影響樹木的保存。以樹木養護管理為例,是一貫性的管理作業思維,包含配合各種樹種的生長狀況進行修剪施肥,亦輔以定期健康管理進而掌握樹木的健全性,進而改善樹木因達到一定樹齡或因病蟲害所帶來的機能低下,每一步驟均環環相扣。未來亦將借重日本專業團隊的知識技術,讓「陶朱隱園」成為台灣住宅中,樹、環境、人有極佳共生空間的示範標竿。
新聞中天新聞台「開放新中國」2017.02.12
十年心血 台商打造揚州城中城
新聞TVBS「中國進行式」於1/22晚間7時50分播出
報導揚州京華城及陶朱隱園
新聞陶朱隱園上樑
空拍攝影
新聞“吸碳宣言”綠色建築將成為台北新地標
[海峽午報]台灣建築界發布“吸碳宣言”綠色建築將成為台北新地標
新聞2016中國綠大會台灣建築代表
北京:吸碳節能建築亮相綠色節能大會。
新聞陶朱隱園榮獲CNN2016住宅代表
臺北住宅樓“陶朱隱園”榮獲“2016全球城市地標”
國際法國建築師VINCENT設計理念
VINCENT CALLEBAUT ARCHITECTURES - TAU-ZHU-YIN-YUAN - TAIPEI - TAIWAN